12個家庭棄傳統playgroup自組共學 社工爸爸:我們課室是無限大【有片】
發布時間: 2019/05/07 16:47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28
很多父母會為孩子入學前做好準備,同是社工的Stephen和太太Svah,沒有讓3歲大女上N班及坊間playgroup,而選擇跟其它父母自組playgroup。playgroup的導師全由家長擔任,大家互相照顧,當有孩子爭執,父母們便一起教,家長們煩惱也能互相傾訴,找到支持。
Stephen和太太Svah去年十月,在網上召集荃灣區的家庭,開辦「小袋鼠親子共學組」,推動「共學」、「共玩」和「共養」的新派育兒理念,小組每周聚會兩次,每一次都包括閱讀繪本、靜心、學習活動和午餐,有動有靜。
不想子女太早離開父母
Svah是兼職駐幼稚園社工,她謂見到現今小朋友要太早離開父母,獨自返學,容易有分離焦慮,故沒有讓大女上N班及坊間playgroup。
Svah指出,0至3歲幼兒,不須太早學太多認知上的東西,而需要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,依附關係高的小朋友,對日後的學習會較有信心;而坊間遊戲小組的模式,既沒有自由玩,也做不到互動,並不是他們想要的育兒方式。
去片聽聽他們想法
有人擔心共學playgroup缺乏專業性,難讓幼兒得益,他們卻謂共學組的重點是陪伴,反而更能讓父母了解子女的成長和情緒發展,加上家長人人興趣不同,因此可以讓小朋友有更多嘗試,拓闊世界觀。
他們強調:
共學小組不是一個活動,家長要高度參與,包括要統籌活動、幫手做物資和帶領活動,亦要互相交流點樣照顧小朋友,故家長是否理念相近是最重要。
共學組由家長帶活動,按照家長的興趣入手,故至今已開展過48款學習活動,孩子曾去過沙灘、農場、溪澗、騎術學校,玩過藝術、科學實驗、花藝、烹飪等等。當中不但可以建立家長的自我形象,當他們第一次帶得成功,回家後湊自己小朋友有更高的能力感。
我們的課室是無限大,讓孩子的學習自然和自主地發生,初期家長們怕自己帶不好,慢慢家長明白共學不需要求完美,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東西帶入來便可以。
視孩子都是自己仔女
而共學小組的「共養」概念,也是回歸昔日的鄰舍精神:幼吾幼以及人之幼,組內的家庭視孩子都是「我們的仔女」。而且因小組員年紀都相若,故家長們都感到可以找到支持。
小袋鼠組中的12個家庭有一半是在職家長,也有兩組是婆孫組合,祖母輩跟新手爸媽沒有隔膜,其中也有外婆在自己居住的河背村籌劃活動,並向鄰舍借車給小朋友玩。
共學是混齡學習,Stephen強調不會選擇參加的孩子,故剛開始運作時,是會有小朋友未能專心聽故事和參與活動,但因為這裏沒有既定框架或起跑綫,完全是follow the child,故他們發現,無論任何能力的孩童,專注和能力會有明顯進步。
由於不會選擇小朋友,故強調組內可能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加入,但沒有人被標籤,都能共融一起玩樂:
因為過程滿足他們的探索,孩子想玩一種活動多久,都受到尊重。
12個家庭的孩子一齊教,小組內若有孩子爭執,例如爭玩具,我們也會一齊教,因此我們不怕自己孩子調皮、難教!
撰文 : 胡麗珊 TOPick記者